手机版 |

关键词: 保姆 摄影 美发 保险 仓库
您当前位置:匈华信息网 >> 生活娱乐 >> 文化教育 >> 浏览文章

英国差生和优等生交换学校1周 结果所有人震惊

日期:14.6.2019 15:40:28 来源:欧华热线   【字体:

最近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纪录片讲的是英国顶级私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6位学生一周交换的经历。看完颇有交换人生的意味。




这部纪录片探讨的是英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教育差距,但实际上,这些差距并不只有公立与私立学校制度的区别,更多的还有背后的资源、阶级、规则、家庭及理念的差距。



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看和反思的纪录片。

纪录片在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给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和事实:

在英国,仅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学校教育。可私立院校学生却不成比例地主导着英国的上层工作。私立院校到底有什么优势,能导向那些较高社会名誉的事业?



公立学校 VS 私立学校

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学校,是一所有300年历史的贵族私立学校。



学校占地25公顷,有400名学生,64名教师,12个网球场和一把都铎王朝的椅子,每年预算900万英镑。学生每年寄宿费用超2.7万英镑。





用学校校长的话来说,这里“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反观德比市贝母罗兹公校,和沃明斯特私校大致相当的教师人数,学生却是700多人,几乎是沃明斯特私校两倍的学生人数。



这所公立学校覆盖了这座城市最贫穷的社区,很多工薪家庭,底层移民孩子,直接就近入学。

纪录片中,沃明斯特私校校长马克在参观了贝母罗兹公校后,感同身受地表示:

“入学过程中令我触动的是,一年中孩子们零零散散地到来,我通常在学生入校之前先见见每一对父母,而公立学校却很难做到。”

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程度的差异。

贝母罗兹公校的入学考试测试中,私立学校学生的平均阅读年龄为18岁以上,而公立学校新生平均阅读年龄仅为7岁,每位新生的英语都是第二语言,这样的学生在公校达半数之高,并且还有三分之一学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比如阅读困难和自闭症。



两所学校的生源和差异,一目了然。

贝姆罗兹公校下午三点放学,学生们放学后大都会直接回家,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靠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打发时间;



而沃明斯特私校,则有42个兴趣小组,步兵见习队、天文社团、车辆组装、高端的社交晚宴……每天下午,学生都在老师的组织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



最最让人感叹的是,两所学校截然不同的教学氛围。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一个是“放养”,一个是“精养”。

“放养”式的公立学校,上课一片混乱,很难能有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不学习、课堂捣乱甚至还成了获得他人认可,让自己看起来不怪、融入别人的手段。



而沃明斯特私校呢?

他们6点半起床,8:45到下午五点上课,放学后选修兴趣课,每周一三五还要参加统一集会。

用校长马克的话说:“让他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正是为培养自律做准备。”



交换到私立学校的三位公校的学生,刚到就被学校的规矩吓到了:

堂课纪律严明,学生说话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请出课堂;



晚上十点熄灯睡觉,还要上交手机,早上七点半起床;

女生不准穿短裤,不准散开头发,不准带大耳环,只准带耳钉,不准浓妆艳抹,不准把头发染成搞笑的颜色;





这一切严厉的高要求,让公立学校的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

当然了,除了这些严格的规定,最让公校学生新奇的是,这所私校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有一对一的校长访问,对即将进入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种程度的重视与关怀,是公立学校孩子从未体验过的);

定期会有社会名人、成功人士来学校演讲,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识之士。



这一切对于公校学生来说,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及,好像是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般。

公立学校学生VS私立学校学生

纪录片采取的拍摄方式是两两组对的方式。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私立学校的桑德和公立学校的布瑞特。

私立学校的桑德,典型的上层阶级富二代,拥有一栋府邸,家里有50多辆车。



而来自公立学校的布瑞特,家庭状况却是截然不同。家里斑驳破旧的墙面,凌乱老旧的房间,暗淡无神的目光,无不彰显着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条件。



纪录片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这两个学生家庭条件的巨大差距,而是这背后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氛围代际所传递的影响:

私立学校的桑德,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课堂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课后还有各种兴趣活动和数不清的作业;

公立学校的布瑞特,即便很清楚好好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学校如果不埋头苦读,将来人生就会一无所获,但依然难以在松懈杂乱的大环境独善其身,克制不住地随大流,在课堂捣乱,不写作业。



被问到为什么要在课堂捣乱,他不以为然地说,“只是个笑话” “自由”。



而私立学校的桑德,一直以来都在校规森严的学习氛围里学习,培养了他严格的自律。

纵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课,公立学校课堂上嘈杂吵闹的环境让他多少有些不适,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认为对的——继续认真听课,好好学习。



甚至在课后,他还耐心规劝布瑞特,“多和好学生一起,很快你就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桑德很清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体验了公立学校的学习生活后,他坦言在同龄人都不努力学习的大环境下,能感觉到自信被破坏,“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贝母罗兹,我想我不会那么有动力”。



两个年龄不相上下,却因为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环境的受限,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让人感叹,学习环境的不同和代际传递对人的巨大影响。

看完这部纪录片,总结英国顶级私立学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区别就是:

相对于普通公立学校,英国私校严格的校规,给了学生自律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了很多,而课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老师校长的关怀,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私校的学生家长们,也都和学校相辅相成站在同一战线,齐心协力。



而私立学校呢?则实行高压教育,实行“圈养”“精养”,培养精英,最后都能上名牌大学,成为上流社会的领头人物和行业精英。

说白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减负和快乐教育,不过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层阶级的孩子。

整部纪录片特别有现实反思意义,但最让我觉得振奋人心和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纪录片改变了公立学校布瑞特的人生轨迹。

纪录片第一集中,布瑞特坐在破旧的家中,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课堂上捣蛋,甚至有点像流氓。

然而到了第二集,他来到私立学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开化了眼界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开始努力奋进,并最终争取到了资助去到了沃明斯特私立学校。

我在外网找到了布瑞特的现在照片,惊叹得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但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想想精英教育真的是无比可怕的事,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切实地改变人的一生。

我的一个闺蜜,孩子小升初,不惜花了近千万买了一套学区房,还交了一年3w的择校费,费了好大心思让孩子上了帝都top3的中学。

“同学基本都是各行精英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课堂的内容难度很大,直接拔高,基础内容全靠自学。

选修课还可以学各种第二外语,语文课要求背诵大量的超纲古诗文,数学、物理、化学课拿竞赛题当月考题目。

更关键的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变得积极好学了。”



(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实施“书院制”)

我在看《交换学校:阶级分化》这部纪录片,看到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巨大差异时,默默松了一口气,好在我们生在中国,中国还在上升期,能向上走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只有我们父母肯努力,我们的孩子就还有希望。

“在教育界工作时间越长,我就越相信:教育就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键,为的就是公平。”







所以,真的别再说什么素质教育和减负了。

PS:这个纪录片豆瓣评分8.4,真的很不错,值的一看。



图文来自网络

上一篇:汉语的魅力一首英文诗的N种译法 下一篇:没有了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阅读排行

本页手机版】二维码

推荐文章

预留广告位置

图片文章

英国差生和优等生交换学校1周 结果所有人震惊
儿童早教:看似赢在起跑线实际输了一辈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站内地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留言反馈



免责申明:本站信息均由游客、会员自由发布,匈华信息网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